文|孙玉良 9月17日,布鲁塞尔的空气似乎比往常更冷了一些。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虽然没有触及最敏感的“贸易暂停”,但已经敲响了警钟。 部分中止《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与贸易相关的事项,这是欧盟少有的对以色列的公开惩罚性动作。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以色列这一次真的感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压力。 要知道,欧盟和以色列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伙伴关系。《联系国协议》是以色列与欧盟关系的制度性框架,贸易往来、科研合作、政治对话都在其中。 而今,部分中止贸易相关条款,等于是在以色列头顶悬了一把剑——虽然还没砍下去,但亮光已经晃眼。更何况,卡拉斯说得很清楚:欧盟不会暂停与以色列的贸易。这句话本身,就是一针见血地提醒:欧盟在试探、在压迫,但并未彻底撕破脸。 这也是欧盟一贯的姿态:嘴巴里说要维护人道,手上却依然保留回旋余地。因为贸易与现实利益从来不是轻易可以舍弃的。 但无论如何,这一决定在欧盟委员会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且只差成员国批准,30天后便可能生效。这意味着以色列的外交空间,正在欧洲被收紧。 被点名的对象更是刺眼:两名以色列极端主义部长、部分暴力定居者,以及10名哈马斯成员。欧盟的制裁名单既针对以色列政府内部的极端派,也没有放过巴勒斯坦的武装人物,表面上是“平衡”,实际上更像是政治上的精打细算。 欧盟既不想被指责为偏袒哈马斯,又要对以色列释放压力,以此保持自己在中东事务中的所谓“中立”与“建设性”。
就在一天前,9月16日,卡拉斯还公开表态:以色列对加沙的地面进攻将使本已严峻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这种公开点名批评,对以色列来说并不陌生,但能在24小时后迅速落实制裁措施,这个速度在欧盟的繁琐机制里算得上“闪电行动”。说明欧洲内部确实有一种紧迫感:以色列的政策已经让局势失控,再拖下去,欧洲自身也要被裹挟。 为什么?因为欧洲离中东太近了。难民潮的阴影还没散去,恐袭威胁一直如影随形。加沙的每一声炮响,最终都可能在巴黎、柏林、布鲁塞尔的街头掀起连锁反应。 欧盟要维持内部的安全感,就必须在外交上拿出点姿态。制裁就是姿态,它未必能直接改变以色列的选择,但至少能对国内选民交代: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在出手。 然而,以色列会在乎吗?这是问题的核心。过去多年,以色列和欧盟的关系一直纠缠:科研合作受益匪浅,农产品、科技产品出口对欧洲市场依赖很大。 但在战略上,以色列真正的依靠是美国。只要华盛顿继续撑腰,特拉维夫的决策就不会因为布鲁塞尔的抗议而改变太多。欧盟的制裁,更像是外交舞台上的一记重锤敲击,却未必能砸痛实处。
但别低估这一步的象征意义。欧洲向来谨慎,能走到制裁这一步,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折。过去,欧盟习惯于劝和、呼吁、调停,如今却切实拿出了限制协议的动作。 这传递出的信号是:即使不能立即撼动以色列的政策,也要在国际话语场上留下一道记录。它会成为后续更多措施的基础,也会让以色列感受到来自盟友之外的孤立感。 卡拉斯的表态有一种欧洲式的无奈——既要表达道义,又不敢伤害利益。制裁清单精准挑选对象:极端派部长、暴力定居者,这些在国际舆论中本就形象极差,被拿来开刀,既能制造声势,又不至于波及全面贸易。 哈马斯的名字也在清单上,用来对冲批评,保持欧盟“平衡裁判”的姿态。政治表演和现实算计,在这里交织得非常清晰。 欧洲人心里清楚,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场长期拉锯。制裁一旦开始,就会成为新常态。今天是协议条款的部分中止,明天可能就是科研合作的限制,再往后,也许真会触动更敏感的贸易环节。 一步步往下走,直到以色列不得不正视欧洲的力量。至少,这是布鲁塞尔希望营造的未来图景。 此刻的以色列,可能还在不屑。可局势有时候变化比想象得更快。 当越来越多的伙伴开始在外交上保持距离,当原本的支持声音变成谨慎的质疑,以色列是否还能继续强硬到底?这才是欧盟制裁背后真正的试探。 布鲁塞尔的铁灰天空下,制裁文件已经摆上桌面,等待成员国的盖章。30天,看似短暂,却足以决定接下来的气氛。 欧洲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以色列:这场战争不是没有代价,你的强硬,也并非没有裂缝。历史往往在这样的时刻埋下转折的伏笔。